医院数字区 - 外科 - 血管外科 - 下肢静脉血栓 - 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应该怎样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应该如何预防呢?很多人因为不能够进行活动需要长期卧床,因此增加了患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所以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式来避免,那么下肢静脉血栓应该如何预防呢?看看文章的介绍吧。
下肢静脉血栓的药物预防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4)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针对血小板作用,对于凝血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血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 关于肝素的信息肝素对血小板有诱导聚集作用,可导致血小板发生暂时性的聚集和血小板黏附性升高,血小板在血管内被阻留,从而发生血小板减少症。 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这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能起到抗凝的作用,对保护肾小球功能,增加肾血流量,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肾病综合征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在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上展示的一项意大利小型研究的结果,晚期肝硬化患者使用抗凝剂依诺肝素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PVT)。这是首项前瞻性探索抗凝血剂能否预防PVT的研究,其主要研究者为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的消化科教授Erica Villa医生。 约20%-30%使用肝素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可以分为I型和Ⅱ型,它们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I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无需治疗,肝素也能继续应用。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因为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所以需要积极治疗。 各种剂型的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率1%~24%,其中高分子量的肝素更易于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经常复查血小板计数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进行治疗。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除此之外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形成较常见,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等严重后果。相关研究表明,使用阿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指患者使用肝素后不久或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发病率1%~5%,按照应用肝素后血小板减少的起病时间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大家听说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吗?对其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让专家们来为大家分析介绍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特点到底有哪些?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还有肝素吗?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回答,下面专家会对这几个问题作出详细的解释。 约20%-30%使用肝素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可以分为I型和Ⅱ型,它们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I型HIT患者无需治疗,肝素也能继续应用。Ⅱ型HIT患者因为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所以需要积极治疗。 约20%-30%使用肝素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使之成为住院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原因。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可以分为I型和Ⅱ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