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数字区 - 内科 - 消化内科 - 结肠炎 - 用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方(一)清化消通法: 病变初期阶段或发作期,患者年轻体强,病情且较重,证见腹痛甚,腹泻频繁,便夹脓血黏液,味极腥臭,伴里急后重或发热,舌苔黄厚脉弦数。大多正邪相持,多因饮食不节,饮食停积,湿浊内着化热,湿热邪毒蕴结,侵蚀肠壁,灼伤肠络,气机不通,而胃气未伤,元气未亏,治宜清热化湿,消导通腑,速速逐邪外出,还肠道清白。方以保和丸健胃消导,顾其胃气(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谷麦芽),除重用连翘外,加葛根、黄连、黄芩、败酱草,此有葛根芩连汤方义,重在清化湿热之邪,达湿清热消之目的。通腑导泻加大黄、槟榔、枳实。对于结肠炎的治疗,有邪必先驱邪,驱邪宜早,驱邪务尽;邪滞日久,胶黏肠壁,用药宜早,以免邪恋伤正;邪盛正未衰,用药宜重,以直达病所,动摇其根本;驱邪之法一般应中病即止。 (二)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久泻不已,迁延不愈,中宫必虚。脾虚胃弱,运纳失常,湿浊油然而生,故无湿不作泻。《内经》曰:“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飧泄不化”。 ![]() |
|||
|